医门推敲一连载乙肝转阴秘传七方

2020-1-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乙肝转阴秘传七方:

一、乙肝转阴湿热汤(肝胆湿热型)

  茵陈20克柴胡10克七叶一枝花15克鸡骨草30克田基黄15克蛇舌草15克半枝莲20克五味子6克滑石30克甘草5克藿香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

二、乙肝转阴滋阴汤(肝阴虚型)

北沙参30麦冬10克何首乌10克枸杞10克生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6克茵陈10克柴胡6克七叶一枝花10克鸡骨草20克田基黄10克蛇舌草10克半枝莲10克五味子6克甘草5克灵芝10克

三、乙肝转阴运脾汤(脾虚型)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山药10克陈皮10茵陈10克柴胡6克七叶一枝花10克鸡骨草20克田基黄10克蛇舌草10克半枝莲10克五味子6克甘草5克灵芝10克

四、乙肝转阴益肾汤(肾虚型)

  桑寄生30克川断10克女贞子10克枸杞10克茵陈10克柴胡6克七叶一枝花10克鸡骨草20克田基黄10克蛇舌草10克半枝莲10克五味子6克甘草5克灵芝10克

五、乙肝转阴大补汤(气血两虚型)

  黄芪30克灵芝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茵陈6克柴胡6克七叶一枝花6克鸡骨草15克田基黄6克蛇舌草6克半枝莲6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

六、乙肝转阴化瘀汤(气滞血瘀型)

  赤芍10克丹参15克泽兰15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香附10克木瓜10克砂仁3克茵陈10克柴胡10克七叶一枝花10克鸡骨草20克田基黄10克蛇舌草10克半枝莲10克五味子6克甘草5克灵芝10克

七、乙肝转阴散结汤(痰瘀互结型)

  生黄芪20克生牡蛎30克生内金10克生山楂10克炙鳖甲15克法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0克水红花子10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泽兰15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茵陈10克柴胡10克七叶一枝花15克鸡骨草30克田基黄10克蛇舌草15克半枝莲20克五味子6克甘草5克灵芝10克

  此七方的来历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是本书中第一个以秘方的形式公布于世的,其含金量之高可堪无价!

  某年春,武汉张胜兵中医门诊部,愚处来一男性患者,不为看病而来,而是代煎中药,其每次用麻袋装一大袋中药,而且很多是新鲜草药,而且坚持服药半年之久,半年之后其拿一化验单过来报喜,且送了很多水果对我们半年来为其熬药便是感谢,愚观其化验单,乃是乙肝大三阳转阴的单子,前后有对比单,医院医院做的化验,开始愚并不觉得奇怪,其一,不吃药转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二,服用半年中药转阴或许只是个案;其三,愚平时以关幼波之学术经验亦成功将一些肝病转阴。然此人告知,给其看病之人乃是神农架某山上一年逾九旬之老翁,有专治肝病之秘方,只看肝病,且大部分草药乃是山上采集所得,且价格便宜,每剂药才几块钱,如遇家庭困难者免费医治,求医之人络绎不绝,且大部分肝病患者半年到一年转阴,其看肝病之效果犹如小李飞刀例无虚发,真乃世外高人也!愚素对此民间中医颇感兴趣,遂立刻赶赴此人所说之山寻此高人,几经周折,一路奔波,愚终于找到此翁,此翁住处相当简陋,乃是一普通茅草棚,名曰华佗棚,后院皆是中草药,寻医问药之人多如国医堂专家门诊,愚私访患者百余人,在此处逗留一周余,果如之前所言,此翁将肝病转阴几乎例无虚发!愚暗喜不枉此行,遂带些许薄礼,红包等执弟子礼仪拜见此翁,不料此翁却拒绝收礼,亦拒绝收徒,曰:尔若为看病而来,请排队就医,若为秘方而来,请回!愚当场被泼冷水,但拜师之心不死,古有刘备三顾茅庐,今有张某五临草棚,愚前后五次拜访尽皆被拒,愚晓之以理,大之以义,曰:我十三亿同胞,有肝病者十之有一,近一亿三千万,医者当有菩萨心肠,今张某愿对天起誓,前辈传我之肝病秘方,如不能救苦救难反用此方牟取暴利,人神共愤!前辈见我如此虔诚,乃曰:愚不求名利于凡尘,不求地位于人间,且愚将不久于人世,愚观尔确系有心之人,愚今送尔一名号,愿尔淡迫名利,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若以后著书立作,署名中医鬼谷子,你我亦不以师徒相称。遂将秘方传于愚。半年后此翁仙逝。从此,愚所有相关名号皆为中医鬼谷子,包括qq号,   有必要说明的是,秘方非怪方,秘方公布出来,也就没有那么神秘,但其疗效却有惊人之力,且但凡秘方,皆无方解,盖因秘方治病大多辨病而少辩证,大有专病专方之意,然愚以为辩证乃中医核心,愚临证大多辩证大于辨病,故愚将老翁所受之秘方参考一代肝病大师关幼波之学术精华辩证分型为七方,将辨病与辩证有机之结合,更好服务于临床。然证型为死,临证须活,此七方乃为基本证型,临证之时或可出现两种或以上证型同时出现,更需医者灵活运用,方能解患者疾苦于须臾之间。

  或问曰:既然此方治疗肝病之效果犹如小李飞刀例无虚发,为何一定要将此方分为七方呢?岂不多此一举?

  答曰:此秘方虽治疗肝病神效,但原始秘方大多为清热之品,在实际临床中,大部分兼有其他阳虚或寒性体质的人服用之后出现副反应,比方拉肚子,怕冷等等临床表现,这样不仅让部分病人痛苦,同时也延长了肝病治愈的时间,经过辩证分型之后,病人一年治愈的时间缩短到十个月,十个月的缩短到半年,且避免了秘方的副反应,此举非但不是多此一举,诚属创新的继承秘方之典型代表,况集一代肝病大师关幼波之学术精华与民间秘方于一体,可谓绝配也,岂不快哉?!

  秘方方义很难完整诠释,所分之七种证型却不难理解,现将部分药物之药性依据罗列如下,以供参考:

  鸡骨草,又名黄头草,黄仔强,大黄草,猪腰草,红母鸡草,石门坎,黄食草,细叶龙鳞草。为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的干燥全株。甘、微苦,凉。归肝,胃经。清热解毒,舒肝止痛。用于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两广民间用鸡骨草来治疗黄疸病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岭南采药录》、《岭南草药志》、《广东中药》II、《南宁市药物志》、《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等书中均有记载。随着这种民间草药的发掘,自50年代以来,临床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炎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鸡骨草还可在春夏潮湿季节用来煲汤作食疗。《南宁市药物志》:消炎解毒,治传染性肝炎,跌打驳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舒肝止痛。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伤。

  不难看出,此秘方之君药便是鸡骨草,有人曾日服鸡骨草鲜品60到克,单味治疗肝病,亦获痊愈之佳效!

  附方:一味鸡骨草饮:鸡骨草60---克

  主治:

①急性肝炎,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纳差,上腹部饱胀,小便色黄,或伴恶寒发热。

②慢性迁延性或活动性肝炎,肝炎症状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酶谱增高,免疫功能不全,蛋白电脉异常,也可出现肝掌、蜘蛛痣等体征,乙肝两对半检查异常,具有传染性。

③肝硬化腹水,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腹水、肝掌、蜘蛛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亦可合并门静脉高压、脾肿大。

  七叶一枝花,别名蚤休、蚩休,重台根、整休,草河车,重台草,白甘遂,金线重楼,虫蒌,九道箍、鸳鸯虫,枝花头,螺丝七、海螺七,灯台七,白河车,螺陀三七,土三七,又名七叶莲。其特征是由一圈轮生的叶子中冒出一朵花,花的形状像极了它的叶子,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外轮花及内轮花,外轮花与叶子很像,约有6片,而内轮花约有8片,七叶一枝花的叶序属轮生叶,片数有个体差异、从4片到14片都有,"七叶"只是名称。花的结构特别:叶心如轮状会开花,花萼为绿色,花瓣呈细丝带状。:恩施、宜昌、十堰、襄阳、黄冈、咸宁,神龙架林区。苦、凉。小毒。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大肠经。:败毒抗癌、消肿止痛、清热定惊、镇咳平喘。:治痈肿肺痨久咳,各种肝炎,跌打损伤,蛇虫咬伤,淋巴结核,骨髓炎等症,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之一。

  五味子,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本经》但云味酸,当以木为五行之先也。五味子分为南、北二种。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能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有强身健体之效,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失眠。五味子具有非凡的功效,其中包括:保肝及再生肝脏组织肝脏是人体的中枢解毒器官,负责滤除有毒物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五味子能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保护肝脏免受毒害,并能再生因滥用酒精、药物或肝炎而受损的肝脏组织。五味子亦能有效地降低不断升高的转胺酶–丙胺酸转胺酶(SGPT/ALT-20天内降低75%)和甲型胎儿球蛋白(AFP-最广泛用于生化血液检验以检测肝癌)水平,比起广为人知的水飞蓟素(取自奶蓟),其效用更安全。醋胺酚(一种常用的退热镇痛药)足以降低肝脏的谷胱甘肽(GSH)水平,可能造成肝脏受损。五味子能加速醋胺酚的代谢率及减低GSH耗损,帮助保护肝脏。人体测试结果显示,五味子对于患有因病毒所引起之慢性肝炎者(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E型)尤其有效。事实上,根据中国的一项临床试验报告显示,它在治疗肝炎病人方面有76%成功率,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五味子具有消炎作用,以制止肝脏损伤,激活合成代谢过程以促进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并能增强脱氧核醣核酸(DNA)合成物和鸟胺酸脱羧酶的活性,再生肝脏细胞。四氯化碳(CCl4)是其中一种对肝脏最具毒害的物质。无数的研究显示,五味子的强效保肝功效能对抗CCl4的毒害作用。由此可见,五味子在保护肝脏免受日常毒素侵害方面有很大的功效!

  曾有人单用一味五味子来调整转氨酶,可见其对肝脏之作用不亚于西药,堪称肝病之要药也!

  附方:一味五味子汤:五味子10克

  功效:保肝护肝,降转氨酶,安神补虚

中医鬼谷子

——纪念神农架世外高人赠名授方以作之

仙翁已随华佗去,

神农空余华佗棚,

高人一去不复返,

秘方七首重悠悠,

龙女羞羞燕子垭,

羊孩咩咩寄子沟,

赠名中医鬼谷子,

授方仙翁永不死。

链接:神农架的神话传说

  在燕子垭和塔坪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小龙女的故事,最为美丽动人。传说,美丽的小龙女一直住在塔坪的熊洞子河边的一个山洞里,和当地百姓和睦相处。逢年过节,老百姓经常到小龙女那里借用碗筷家什,用完后放到洞口就行了。一次,村里一个顽皮好奇的后生,还回了家什后竟躲在一旁,想看个究竟。待小龙女出来收拾家什时,后生突然冲了出来。小龙女受到了惊吓,一瞬间就返回了洞里。以后村里人再也借不到东西了。

  木鱼镇有个地方名“麂子沟”,当地老人嫌俗气,说,这里实际上应该叫“寄子沟”,传说从前有个将要临产的妇女,路过这里时,产下了婴儿。因她要去武当朝圣,不便带着婴儿上路,就把孩子寄养在这里。等她朝圣回来再经过这里,看见孩子和一只大羊子(野羊)在一起,大羊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喂养着。这里因此得名“寄子沟”。

  湖北神农架人文背景:

神农架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神农炎帝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后人将其丰功伟绩列陈有八:训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为缅怀祖先,颂其伟业,林区人民政府于年开始在神农架主峰南麓小当阳兴建神农祭坛一座,塑其雕像于群山之中,但见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双目微闭,似思似眠,神农塑像与千年古朴相拥而立,景致浑宏,气宇不凡,蔚为壮观。

12、茵陈泻胆汤

  茵陈20克金钱草20克虎杖10克地耳草15克垂盆草15克鸡骨草15克珍珠草15克焦楂10克柴胡3克

  治湿热黄疸证见发热烦渴,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浓茶,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腹胀胁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肝胆湿热证见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肝胆湿热证之各种肝炎;以及肝胆湿热之胆石症。

  治疗黄疸之阴黄加:附子,干姜

  治疗胆石症加:加大金钱草30到60克,鸡内金,琥珀

  治疗肝炎:加大鸡骨草30到60克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又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牛至,因尘,马先,绒蒿,安吕草松毛艾,田耐里(客家话)。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西医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50克。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治一切胆囊感染:茵陈30克蒲公英12克忍冬藤12克川军10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或问曰:此方之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皆能利胆退黄,乃得名茵陈泻胆汤,且金钱草乃结石之要药,然焦楂是何作用?柴胡仅3克又是为何呢?

  答曰:此方之精妙全赖焦楂,柴胡此二味之妙用也!山楂乃祛脂要药,脂者痰湿也,今肝胆湿热,虽有大量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药,然尽皆祛湿之品,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山楂健脾以澄湿之源,且焦楂乃有止泻痢之功效,恰能防大量寒凉之品以伤肠胃之弊,诚妙用也!柴胡仅用3克,乃是取其引药如肝胆经也,同时能引经入肝胆二经者常用之药唯柴胡与青皮也,然青皮乃破气之品,攻伐太过,肝乃体阴用阳之脏,不可轻易用之,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峻药用之,恐转激发其反动之力,故更不可用之。今愚将各经引经之药悉数罗列如下:

  引经药分为如下两类:

  一、按十二经记述:

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

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

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

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

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

足少阳胆经为柴胡、青皮。

二、按六经记述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

少阳经用柴胡;

太阴经用苍术;

少阴经用独活;

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附录: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

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

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

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满江红——茵陈泻胆汤

湿热黄疸,胆石症,区区肝炎。身尽黄,口苦纳差,恶心呕吐。二十金钱茵陈蒿,十五珍珠鸡骨草。视等闲,茵陈泻胆在,病休狂!地耳草,虎杖根,柴胡少,引经好。垂盆草,健脾胃山楂炒。湿热带下黄又臭,阴囊潮湿痒且厚。从肝胆,收拾湿和热,拜岐黄!

张胜兵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患者做哪些检查
白癜风免费活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lsysx.com/dsywh/10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