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诺福韦抗病毒3周,肝功能不正常,病毒量
2022-6-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有不少乙肝患者,在定期随访肝功能等指标时,发现了抗病毒时机,并积极抗病毒治疗,但是很担心自己的治疗效果不好,出现了部分指标异常,担心是不是进展到了肝硬化。今天继续举例一位网友的治疗经历,分享一部分笔者关于治疗乙肝的看法。
网友你好黄医生,打扰您咨询一下关于替诺福韦的使用问题,我今年43岁,男,初中时查出有乙肝携带,是大三阳,肝功及B超随访正常一直未治疗。今年十一期间因劳累导致乏力呕吐,入院查丙氨,天门冬.乙肝病毒DNA8次方。住院开始替诺福韦抗病毒保肝降酶治疗。第一周丙氨降至.天门冬98.病毒降至5次方。第二周丙氨降至.天门冬87。病毒变成6次方。第三周丙氨.天门冬,转氨酶稍有反弹,病毒5次方。入院做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硬度20.8,治疗半月后复查21多,但是B超和核磁共振上没显示肝硬化。10.13日做的壳多糖82.58.10.27又做检测壳多糖已下降为59.86。这种情况是属于抗病毒应答不佳吗?这里的大夫说明天查个耐药,不行就联合用药,想问下您什么看法?谢谢!
笔者回复:看了相关检查单后,目前诊断慢乙肝合并脂肪肝,不排除早期肝硬化的可能。现在已经抗病毒治疗3周,出现病毒量的下降,伴有肝功能的异常,目前有疑问的是:1.为什么病毒量下降不明显,并且还在转氨酶升高,是不是替诺福韦抗病毒效果欠佳?2.是否到了肝硬化阶段?3.出现这种结果,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患者发现乙肝病毒感染20余年,2对半提示“大三阳”,既往做过多次随访,因为肝功能正常和肝脏B超没有明显变化,一直未治疗。3周前因为谷丙转氨酶升高,选择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
患者其中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抗病毒效果没有想象中有效?抗病毒3周,如果能出现肝功能正常,病毒量明显下降就是好的抗病毒效果,但在临床中,实际情况要比理想复杂得多。
乙肝携带者出现抗病毒时机,大部分都是出现免疫激活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出现免疫清除病毒应答现象,出现了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了才是一个抗病毒时机,反映到检查单上面就是出现了谷丙转氨酶升高,尤其是持续或反复的谷丙转氨酶升高,提示有较好的免疫激活能力,这个时候选择抗病毒治疗,就有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免疫应答存在个体差异,免疫激活的水平也可能以因人而异。治疗3周出现了病毒量的下降(8次方降到了5次方),提示治疗还是有效果的,提示存在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活动。一般抗病毒早期,如果存在持续的肝炎活动,病毒量都会下降。
但是为什么选择抗病毒治疗了,还是会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呢?可能存在以下三个原因:1.本身存在肝炎活动,有持续的免疫应答,就会有肝细胞的损伤,出现转氨酶升高;2.替诺福韦有一定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可能会诱导肝炎活动,引起转氨酶一过性升高;3.本身存在脂肪肝,脂肪肝背景下的脂质代谢紊乱产生的脂毒性,也有可能导致谷丙转氨酶升高。
那现在这种情况有没有耐药的可能呢?患者首次抗病毒治疗,之前没有其他核苷类似物的暴露史,考虑耐药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出现了耐药,最典型的表现还是病毒学和(或)生化学的反弹,乙肝病毒DNA出现上升,伴(不伴)肝功能的异常。目前治疗3周,尽管出现转氨酶升高,但是乙肝病毒DNA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不应该首先考虑替诺福韦耐药的可能。是否存在替诺福韦应答不佳的可能呢?目前抗病毒时间较短,可以继续随访和观察病毒学指标、生化学指标的变化。乙肝阶段要求1年内实现乙肝病毒低于高敏试剂的检测下限,当然越早实现转阴,肝炎活动的机会就越小。
结合治疗3周的指标变化,还是可以考虑继续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辅以保肝对症,后面做好定期检查和随访。
患者就诊时查肝硬度值明显升高,伴壳多糖酶3样蛋白1轻度升高,和转氨酶明显升高有较大关系,可以等转氨酶正常后3个月再次随访肝硬度和壳多糖酶3样蛋白1检查。但是患者增强磁共振提示肝外缘不规则伴脾大,出现多发肝门区淋巴结,暂时不能排除早期肝硬化可能。如果不做肝穿刺确诊,可以继续随访肝硬度值、肝脏B超的变化,必要时完善肾脏、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可更全面评估肝脏基础。
治疗脂肪肝,尤其是早期脂肪肝,关键还是积极纠正不良生活和饮食行为,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自律。患者慢性乙肝合并脂肪肝,尽管抗病毒治疗有效,但是重视饮食和运动的管理,通过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重,从远期来看,也有利于肝脏组织学的改善。
黄医谈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