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科健康宣教专栏第三期
2017-4-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大三阳”比“小三阳”更严重吗?
“大三阳”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病毒复制活跃,但如果肝功能一直维持正常,这表示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此期肝组织没有明显炎症和纤维化,人体与乙型肝炎病毒“和平共处”,病情稳定,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大三阳”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增高),在半年内不能恢复,又不是其他因素引起的,表示人体已进入免疫清除期,肝脏出现明显的炎症,肝细胞受到破坏,此时需要药物治疗。“小三阳”患者如果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转氨酶正常,表示此时处于非活动或低复制期,病情也是稳定的。但如果“小三阳”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仍然阳性,那么表示病情再次活动,此时往往合并肝功能的异常,变成了“小三阳肝炎”。这一期的患者尽管病毒复制没有“大三阳”患者高,转氨酶也常是轻度异常,但他们大多年龄偏大,既往肝脏曾有炎症,此时再次出现肝脏损害,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不能仅凭“大三阳”还是“小三阳”来判断病情的轻重,而是要结合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能否正常工作和学习?
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存在对乙型肝炎的人事误区,认为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住宿也会传染乙型肝炎,而不愿意和他们交往,从而给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事实上,约2/3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能终生携带病毒而不发病,能和正常人一样胜任各种工作。约1/3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能会发病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经过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后,这部分患者的病情大多数可得到很好的控制,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有少数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会对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另外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母婴传播,不通过消化道传播,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接触、共餐不会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的。而发展成慢性肝炎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如果肝功能检查显示转氨酶或胆红素明显增高时,最好暂停工作在家休养,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就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了。
3.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液还有传染性吗?
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含有大量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传染性较强,但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并不意味着血液中就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存在,只是乙型肝炎病毒数量相对较少,因目前的检测水平有限不能检测出来,传染性相对较弱。只要表面抗原阳性就有传染性。
4.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是终身的吗?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25%会在某一时期发病,出现肝功能的异常,变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75%是稳定的慢性携带者。其中,在“大三阳”的慢性携带者中,每年约有2%~15%会自然转为“小三阳”。在“小三阳”的慢性携带者中,每年有1%~3%会自发性的将乙型肝炎病毒清除,出现HBsAg转阴、抗-HBs阳性而最终恢复健康。这种慢性携带状态的清除与年龄和性别有关。一般来说,女性能较早清除病毒,摆脱病毒携带状态。感染时年龄越小越不容易自己清除病毒,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转阴率逐渐提高。HBsAg自然转阴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0~20岁,每年的自然转阴率约为2.7%。第二个高峰发生在50岁以后,每年的自然转阴率可高达6.6%。因此如果不发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经过漫长的岁月,自然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不一定都是终身携带。
5.超声波显示“肝实质光点增粗”或“肝实质弥漫性病变”,是否提示病变很严重?
正常肝实质回声呈较低的细小光点,分布均匀,超声波检查常用“肝实质光点增粗增密”或“肝实质弥漫性病变”来描述慢性肝炎的细微病变。但是,所谓的光点多少、粗细并无绝对可靠的客观标准,主要是经验性的,而且,应该结合动态变化情况和其他指标来评价。比如,增粗越来越明显表示进展。其他指标包括:肝脏的大小、形态、左右肝叶的比例、门静脉和脾静脉的大小、脾脏的厚度、肝脏生化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指标,应该综合判断并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因此绝对不能因为看到超声波报告单上写“肝实质光点增粗”或“肝实质弥漫性病变”就认为自己的肝脏很严重,甚至因此去吃一些所谓的“保肝”药物。
而所谓的“弥漫性病变”是相对与局灶性病变而言,比如,肝硬化和脂肪肝都是弥漫性病变,而肝癌和肝囊肿都是局灶性病变。因此,并不一定表示病情轻或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