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晓阳我的外公外婆社会晓阳韶
2018-2-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我的外公外婆
前阵子,外公去世了,外婆也在几年前走了,最近在外公外婆家收拾遗物,发现一些老物件,主要是一些旧书籍、旧笔记本和老照片。这几天浸泡在这些落灰发黄的老物件堆中,逐个翻阅查询,打开了一些尘封的往事,开启了时代的记忆。
图1一箱子书籍
我的外公叫钱树仁,江苏姜堰人氏,年生。外公出身在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家里子妹4个,其中一个弟弟是其父亲小老婆所生,外公排行老二。外公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小的时候经常被家里的长工扛着出门玩。虽然出身优越,但家里人对他的教育很严。在外公遗物中发现一份年的《干部履历表》(注:外公生前是科级干部),上面有着学习简历,可以看出外公从4岁(年)便在镇上私塾读书,直到12岁被送泰县东桥小学念书,13岁到15岁在泰县荣汉中学读中学。泰县是旧地名,原为江苏省辖县,现为江苏泰州市姜堰区。
图2外公
泰县东桥小学今为泰州市姜堰区东桥中心小学,创建于年,由沈汶(沈幼樵)、曹学鲁(曹鲁南)、刘镇发起所创办,至今已82年,系姜堰市建校最早、历史最长的小学。年前均为初级小学,年为高级小学(即完小),年附设初中班6个(年停办)。泰县荣汉中学便是今天著名的江苏省姜堰中学,创办于年,历经三水初级中学、泰县私立荣汉初级中学、存容学塾、苏中姜堰初级中学、泰县姜堰中学等的传承演变。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江苏省姜堰中学。
从外公的教育简历来看,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当地最好的,而且是正统的民国教育,外公生前喜欢看报纸,看新闻,看文学杂志、谈论政治等,这样的习惯保持了一辈子,我想与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密切联系,现在家里还保存着外公生前看过的《译林》、《中篇小说选刊》、《当代》、《新华文摘》等杂志,有的杂志可能今天已经停刊了,每本杂志都散发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图3干部履历表
图4个人信息
图5学习简历
图6杂志
可惜好景不长,内战爆发了,直到年底,外公的父亲带着家人以及一些家当逃到了上海,准备从上海坐船去台湾。
当年上海有很多这样逃难的家庭,还有一些等待撤离大陆的军队,都在购买去台湾的船票,但是人太多,票很紧张,加之当时上海严重的通货膨胀,真是一票难求。电影《太平轮》中的一些场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点,国共内战,国民党军全面溃败,当时众人都想登上太平轮,离开上海去台湾,这艘船便成了最后的希望,可谁也没想到,太平轮意外的沉船了,船上近千人绝大多数都在海难中遇难。
外公的父亲没能买到去台湾的船票,带着家人四处飘零,最后无奈只得回姜堰家中。年后,国家政权更迭了,本以为没去成台湾,留在大陆似乎也没什么事情。直到年底,全国开始进行轰轰烈烈地“镇反运动”。镇反运动全称“镇压反革命运动”,是年12月至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
由于外公的家庭在当地是大户,其父跟城里国民党官员也有来往,后被以种种罪名打成了反革命,抓了起来,家产被没收,土地也被瓜分,自此,外公成了“反革命后代”,相当于文革中的“黑五类子弟”。顺便插几句,“黑五类”常指黑五类子女,也就是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文革初期,在血统论观念的影响下,黑五类或黑七类子女在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
外公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一直受到限制,尤其在工作和入党问题上,而且一辈子没能成为共产党员,也影响了自己的儿子的入党问题,这是一代人的历史问题,过去并不像现在这边开放,对出身看得重,当时谁敢议论这种“出身论”,都会面临无法想象的厄运,遇罗克因为写了《出身论》而被判死刑,可见下场多么凄惨。
由于外公当时到了可以工作的年龄了,但出身问题困扰着他,组织上便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和父亲划清界限,而且这还不够,还得在其父亲的公审大会上公开揭露和打倒父亲,给周围的人做到示范作用。这样的谈话,有点拿个人前途进行威胁的意思,外公很无奈,在周边人劝说的情况下,只得在公审台上高喊:“我与反革命父亲钱广陵华清界线,打倒反革命分子钱广陵。”随后,外公的父亲被判死刑,立即枪毙。当晚,外公的母亲带着孩子给自己的丈夫偷偷摸摸地去收尸,然后推着板车直接把尸体送到火葬场火化,非常凄凉的情景。我想这一切给外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外公很少跟人提及此事,但是在弥留糊涂之际,口中经常说道:“我要去北京,我父亲不是反革命,我要给他平反。”可见这件事他记了一辈子,难以释怀,换做是其他人,我想也会感同身受,毕竟被枪毙的是自己的至亲。这不禁让我想起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归来》,剧中陆焉识的女儿为了想当芭蕾舞剧的主角,帮着组织举报自己父亲的行踪,其实那个年代这样荒谬的事情很多,夫妻之间都会相互揭发,很残酷,时代不幸,也说明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年9月,外公正式参加工作,当时才16岁,现在觉得工作很早,但从当时的历史来说,这是很普遍的年龄。外公被组织分配到姜堰的新华书店工作,两年后又被安排到现在的南京市六合县(现为六合区)新华书店工作,于年转到六合县百货公司工作。在此期间,外公经常参加各种政治学习活动,我翻阅了外公五十年代的正在学习笔记,开篇便是这句口号:“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胜利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在困难的道路上,要更加努力前进,将困难变成胜利!”这个口号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味道,动不动就前进,接着动不动就跃进,“大跃进”时候,这种“跃进式”的口号喊得更响。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当时的人们喊这样的口号,也是出于一种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嘴里所喊出的东西会实现,虽然今天来看是很愚蠢的,但总比今天某些人喊着一套,但做着另一套要强得多。
图7笔记口号
外公的学习笔记里,详细记录着每场学习活动的内容。比如如下图片所示:学习活动中谈论的问题是关于共产主义的问题。除了共产主义,还有思想改造、阶级斗争、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等问题。大致翻阅了这本笔记,时间跨度从年到年,这段时间刚好是进行思想改造、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所以这本笔记里所记录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况。
图8报告
图9学习记录
外公外出游玩喜欢拍照留影,家里翻出几张外公游玩的老照片。一张是年8月29日摄于上海黄埔公园,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28号,建成于年8月,东濒黄浦江,南邻外滩绿带,西沿中山东一路,北接苏州河,在当时的上海来说,应该是个很高端的景区了,从照片来看,旁边的河流十有八九就是黄浦江,外公此刻在欣赏江上的美景。外公身后的游客也没有多少,似乎反映不出上海的繁华,今天的上海哪个景区不是人山人海的,一方面当时人口没有现在多,另一方面,我猜测那个年代的人的业余生活并不是很丰富。年后,人们都处于“运动年代”,年思想改造运动,年“反右运动”,年又开始“大跃进”,年“文革”开始,每一次运动,都是对人心的整肃,照片里恰好是年,刚刚“大跃进”开始,人们哪有心情像今天一样,一到周末就出游,都得忙着学习中央文件,那时候诸如像“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学习班很多,都必须学习上级精神。再者,到了“大饥荒”年代,老百姓能把肚子填饱就不错了。
图10年上海黄埔公园
家里还有一张70年代外公游八达岭长城的照片,照片中的游玩者也是人影稀疏,可能也是我上面猜测的原因吧。
图11游八达岭长城
除了游玩的照片,还发现一张年9月10日的证件照,照片中的外公五官端正,剪着那个年代流行的二分头,穿着衬衫。与今天证件照不同的是,今天拍证件照,人都是端正坐着,而外公是侧身而作,可能这也是当时的拍摄方式吧,不过我觉得还是这样的拍摄更自然一些,不怎么拘束,太过端正则显得过于死板。
图12年证件照
除了这两张60年代的照片外,家里还有很多70年代到80年代外公游历全国各地的照片。
图13游泰山
图14游庐山
外公工作能力很强,单位人都说他过目不忘,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经济师,过去的经济师应该比现在还要难评。
图年经济师支持证书
工作几年后,外公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外婆,相识相恋到结婚,从此在南京六合定居了。外婆叫张月鸾,年出生,家里子妹7个,家中排行老二,人称“二姐”。外婆家算是六合地区的大户人家,父母是做小本生意的,虽然外婆从小生活不像外公那么富裕,但家里没有遭受政治冲击,日子过得也算安稳吧。外婆是个时尚的独立女性,谈吐举止都很考究,出门前都会捯饬一番,一直到老都这样,而且穿着得体且时尚。
翻阅家里老照片,发现了一张外婆年轻时代的一张照片。外婆梳着卷发,穿着开衫,下身裙子到膝盖,脚上一双皮鞋,手里还拧个圆溜溜的包,包的造型很独特,现在也没见到有人拧过这样的包,整体来说,这样的穿衣风格很西式。年代,还是个很保守的时代,这样的穿着无疑是时尚大胆的,也很符合外婆追求自由的个性,也许是那时候中苏关系还处于“蜜月期”,中国女性的穿衣风格模仿着苏联女性,像年代,中国流行着布拉吉(俄罗斯语‘连衣裙’的译音),深受女性的喜爱。外婆到了年代后,打扮的还是很时尚。
图16外婆年轻时代
图17摄于90年代
家里还有一张外婆与其大姐、大弟弟一家的老照片,照片应该是70年代文革期间的照片,照片里人物的穿着和打扮都很朴素寻常,那个动荡年代,人们普遍都会如此穿着,也不敢穿的那么时尚,害怕被扣类似“封资修”的帽子。
图18三家人合照
外婆是位工程造价师和注册会计师,但不乏生活品味和情趣。年轻时,喜欢音乐,尤其苏联音乐,喜欢阅读,喜欢养花。到老了没事喜欢戴个眼镜读书看报,而且还喜欢剪报。也经常在家开着VCD,手拿麦克风唱过去流行的音乐,在老年人中算是特别时尚。我母亲和我都深受其影响,也都喜欢音乐,我个人也从小耳濡目染苏联文化,后来也爱看苏联历史和一些小说,至今还能用俄语流利演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想外婆有这样的气质是与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在我眼里外婆是个极其优雅且富有情趣的时代女性。
除此之外,外婆也是个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有时候晚上会在灯下看材料,按着计算器,对工程造价进行预算,很仔细,每个数字都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在业界口碑很好,退休后还有人上门请她进行工程预算,有次还看到她头戴安全帽去工程现场实地考察。就连业余剪报,她都做的很认真,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的学习和工作。
图19剪报
图20旧花圃书
图21旧交谊舞书
外公外婆育有一子一女,在那个年代生育的不算多,但跟后期的计划生育一孩政策相比,家里有两个孩子要幸福很多。找到一张八十年代初的老照片,应该是一家四口出游时拍摄的,照片里的人物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毕竟那时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春天已经到来,人们的日子要安稳了很多,不用提心吊胆了。
图22幸福一家
外公外婆跟普通人一样,都是围绕着柴米油盐,吵吵闹闹一辈子,又不离不弃。在整理老物件的过程中,还意外地发现一张计划经济时代的粮油供应证。粮油供应证是粮油统购统销管理体制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管理粮油销售的方式之一。从照片可以清晰看到当时儿童的口粮标准,各个时段的儿童,标准不同。
当时职工外出,学生外地上学,要凭证明和《粮油供应证》到粮站兑换地方粮票或全国通用粮票,没有粮票,寸步难行。有钱而没有粮票都买不到油条、馒头等熟食。听家里老人说过,以前家家户户粮油每月都是按照计划进行分配的,家家都需要精打细算,否则怕不够吃挨饿。当时职工外出,学生外地上学,要凭证明和《粮油供应证》到粮站兑换地方粮票或全国通用粮票,没有粮票,寸步难行。有钱而没有粮票都买不到油条、馒头等熟食。听家里老人说过,以前家家户户粮油每月都是按照计划进行分配的,家家都需要精打细算,否则怕不够吃挨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油都是计划供应,很多老人的童年记忆就是一个字——“饿”。
图23粮油供应证
图24粮油供应证
图25粮油供应证
外公刚刚离我们而去,外婆也离开了7年。我从小跟着他们生活了十几年,对于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我都记忆犹新。但是他们离去的太早,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很多事情没有来得及问。他们象征着一个时代,代表着过去,要想真实的了解过去的事情,还是多应该问问历史的亲历者。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部家族史,每个人所记忆的事情汇聚连续起来便是时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不仅仅是重要人物的历史,更多的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历史,只有了解更多普通人的历史,才会更加真实地反映时代的变迁。
今天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看到老物件老照片,有感而发,希望能把这些“历史的记忆”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后来者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外公外婆的怀念,作此文以寄托哀思之情。
希望外公外婆在天堂里继续过安稳健康快乐的日子。
此文刊载于第辑《老照片》杂志
随意打个赏吧!
长按上图,识别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大的医院湖南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