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畅中医治肝病特色学术病案剖析1乙肝
2021-3-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病案剖析
病案剖析——乙肝大三阳
患者苏X刚,男,35岁。因乏力、纳差、恶心、尿黄5月余,近半月症状加重,并出现鼻衄、皮肤瘙痒、大便灰白而入院。
查体: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可见不典型蜘蛛痣,有肝掌,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肋下1.0cm,剑下3.0cm,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
实验室检查:ALT:谷丙转氨酶U/L;AST:谷草转氨酶63U/L;TBIL:总胆红素56U/L;IBIL:间接胆红素49U/L;CHE:胆碱酯酶U/U;两对半大三阳;HBV-DNA:6.43E+05。
活检:肝细胞肿胀,排列拥挤紊乱,有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及轻度脂肪变性,中度淤胆,小叶内较多点灶状坏死,汇管区扩大,有碎片样坏死。
病理诊断:慢性肝炎(中),肝脂肪变性(轻)。
临床症见:纳差,恶心、呕吐,胃脘胀满,身痒,尿黄而自利;身目重度黄染,可见朱砂掌;舌质暗红,舌下脉络增粗1延长,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淤胆型)。
中医诊断:血瘀血热型。
治则治法:凉血活血。
华畅中医治肝病特色方案处方:赤芍g,桂枝15g,茯苓30g,丹皮30g,茜草30g,葛根30g,秦艽30g。三阳转阴丸(自制配方),每日三次,每次8丸。
二诊:治疗后7日,恶心减轻,无呕吐,身痒减轻。继续治疗。
三诊:药后7周,总胆红素12umol/L,继续治疗。行第二次肝活检,肝脏病变明显减轻;病理诊断:慢性肝炎(轻)。
出院后继续服用乙肝丸(自制配方),云芝胶囊。共治疗12周,肝功能全部正常。
相关化验单按语重症淤胆型肝炎(含急性和慢性)具有病程长、血瘀重、里热盛(血热)三大特征。如《张氏医通》云:“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肝藏血,主疏泄,血热而失于疏泄,胆汁不能循常道而流,则溢于外而见真色于肌肤,故发黄。陆渊雷曰:“黄疸之成因,必因胆汁混入血液循环所致······若因病原体传染,瘀字又暗含瘀滞之意。胆汁瘀滞,入于血液循环,以发生黄疸。谓之瘀热行。”《诸病源侯论》中云,“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故瘀热胶结为本病之基本病因病机。
本例临床见症为血瘀、血热;其中小便自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是同湿热发黄鉴别的关键。《普济方》中曰,“血症之黄,小便自利耳”;沈金鏊说,“诸黄皆小便不利,唯血瘀发黄小便自利也”。瘀热胶结发黄,当以凉血活血为治。重用赤芍退黄,古代医书并未记载。“凉血活血重用赤芍”系汪承柏教授在实践中发现并首先应用于临床。赤芍苦酸寒,入肝脾经,凉血活血。
本例病案治疗医师:王银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