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一杯水丨白开水加点它,预防肝病,快来

2020-9-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dbfzl/180614/6329464.html
肝作为人体的“杀毒软件”,有着解毒、代谢的作用。肝代谢不掉毒素,脸色蜡黄粗糙,长斑、长痘,看着比同龄人更显老。肝代谢不掉脂肪,游泳圈、大象腿、大圆脸……怎么减肥都不掉肉。肝毒淤积体内,心情多变,容易暴躁,晚上睡不着,心烦气躁。这些都有可能是肝在向你“求救”。自测肝功能如何确认自己是否肝不好?《黄帝内经》也说“肝开窍于目”。肝脏排出毒素是否顺畅,主要看这4点:①皮肤干燥,双目无神肝代谢不佳,导致指甲竖纹、皮肤干燥、头发干枯。②夜晚1-3点易睡不着肝火旺,容易虚烦、多梦,睡不好。熬夜眼睛干涩,也是因为血虚藏不住。③容易心急、烦躁尤其女生例假时,肝血不足,气浮于上,就更容易烦躁。④酒醉后头痛欲裂肝脏无法将酒精里的乙醛排清,导致头晕、口苦口干、酒精肝等问题。肝是个没有痛感的器官,如果不注意身体“求救”信号,加上抽烟、喝酒、熬夜等,一出问题,很可能就是晚期。护肝饮推荐肝是十分娇嫩的脏腑,十分容易受到外在邪气的损害。因此,调补肝脏需要柔润舒达,不能过寒或过燥,易不能乱服药物,否则反而会伤及肝脏。多喝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体内废物排出,从而减少代谢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所以我们可以给白开水里加点“料”,这样久而久之,就能降肝火,预防老年病。1、玫瑰乌梅玫瑰花有消除疲劳、愈合伤口、保护胃肠、行气活血、调和脏腑的功能,经常饮用能抗皱美白,让黯淡的面色逐渐红润起来。乌梅则能增进食欲、消除便秘、生津解渴,消除疲劳,缓解口臭及宿醉。可以煮水喝,也可以做代茶饮(将少许玫瑰和乌梅放在茶杯中焖十分钟)但乌梅、玫瑰的用量每人每日用量各不超10克。本方不燥不寒、十分平和,适宜四季长期饮用。2、红枣红枣水护肝早已不是新鲜事。有实验表明,每天给肝功能差的人喝红枣水,持续一周可以达到养护肝脏、促进肝脏解毒、排毒的效果。中医学也认为,红枣水有补气养血、疏肝解郁的功效。将果肉丰富的红枣掰开,用温水泡发,这样维生素更利于肝脏吸收。3、柠檬柠檬一直被誉为是养肝排毒、养颜美白的最好水果。早上起来喝柠檬水是最佳的养肝时机,因为柠檬中所含的柠檬酸可以促使肝脏生成胆汁,帮助身体排除毒素,缓解肝脏负担。4、金银花金银花味苦,却是降火清肝的佳品,对口臭和便秘的食疗效果尤其好。它本身就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还有美容、减肥、解救之功效。都知道喝酒伤肝,建议喝酒的朋友们可以多喝金银花来养护肝脏。5、菊花菊花属于花茶类,用它泡水喝,味道微苦,却是养肝茶类的代表。有着极好的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不仅如此,菊花中所含的少量硒元素,也是修复肝脏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养肝艾灸穴位1、肝俞穴:与太冲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并且它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艾灸它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2、期门穴:是肝经的募穴,也是肝经的最上的一穴,是调理肝的重要穴位,配合肝俞具有疏肝活血化瘀的作用。3、足三里: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4、太溪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中医养生提醒您养肝必须要滋阴,而太溪能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5、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刺激太冲,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6、行间穴: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肝火的穴位。7、大敦穴: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也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泉眼的意思。“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灸,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肝不好的朋友可常灸这几个穴位,每个穴位灸15分钟左右。最后,一个通过拍打小腿,排除肝脾肾毒素的方法,送给大家。拍打小腿内侧,经络畅通排除毒素:方法:把手从内踝处开始拍打,一直拍到膝盖的内侧面;1天拍2次,每次拍50下左右,两条腿都要拍。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频次和数量,但是凡事过之不及,大家不要一上来就用力过猛,这样反倒容易亏了气血。补充:拍打时可以延长时间和数量,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起痧后,等痧退了再拍。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

新品上新好物精选热卖推荐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lsysx.com/ysjk/14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